书斋,不仅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与历史记忆的空间,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道德品行的体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出自唐朝诗人刘禹锡脍炙人口的《陋室铭》,设一方书斋,可聚一片山水之精华,设身于雨后新竹间烹茶品雨,细叹人生当如劲竹沐风雨;于冷酒残花间述孤芳不自赏,杯杯酒,杯杯愁,残花易落,人自易衰。竹影婆娑,映斋墙阵阵移影,携一书籍,执一笔墨,赏山间清景,这便是其书斋之一景也。
2024年3月10日至5月10日,宁职院图书馆特举办“斯是陋室”——中国书斋文化艺术展,以美为媒,呈现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书斋形象,展示书斋文化之美的同时让我们思考当代“书斋”的意义。此次展览选取三十幅不同朝代的书斋文化作品,分为“半榻琴书砚作田”—器物之美、“闲听松声昼掩门”—景色之美、“万株树下读书床”—处处皆可书斋三个模块。
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喜放置可供欣赏、把玩的摆设,于赋予这些物品高雅情趣之时亦传其思想境界。“君子见物,亦如视己”例如下图中宋代刘松年的《听琴图》。
《听琴图》
细观此图,画面意境空旷高远、简淡自由,画中松树挺拔遒劲可通天道,主人公身着道袍,径自抚琴,君子着道袍,可去功利之心,追自由忘我的心境。“听琴”听的不只是琴,是要用琴声去抚平浮躁的心。
除了书斋器物之美,文人隐居山水之间,更见山水之美景。可于高树深蝉间感幽静之美,闲听松声昼掩门,日出观四季树叶,日落扛锄过阡陌,赏落日余晖,山间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惊叹自然之美,设书斋于此美地之中,让人不舍离去,例如元代王蒙的《秋山草堂图》。
《秋山草堂图》
此画具有幽深意境,于芦荻萧瑟水岸边,捕鱼者息于草亭;秋叶绚烂间见草堂一二,妇孺乐于己事,高士踞于榻上细细阅书,往远而观,只见江江辽阔山山延绵,好一幅江南自然山川青空诗意之景。
文人们将自己对书斋的理解展示在画中,或器具或美景,定要有具体的场所。可有这么一批绘画,它们中大都源于古人勤奋读书的典故,画中无堂、无斋,只有主人公对于书的热爱,也于其中看见了古人是如何舍弃“空间”书斋,追求“心斋”。例如宋代胡彦龙的《牛角挂书图》。图中描绘了李密骑牛前往缑山访学包恺,只见其一手捉牛靷,一手翻卷书读之,众人皆赞其读书之度,爱读书程度之深。无地建斋,便建心斋。“牛角挂书”作为典例激励着历代寒门子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此次展览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中国书斋文化的独特魅力,更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们在欣赏历代具有艺术韵味的书斋,提高自己审美要求的同时引发了对当代“书斋”的深层思考,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书斋早已开始从已有的空间形式转变成了一种精神形式。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信息爆炸,书斋文化似乎渐行渐远。然而,它所蕴含的宁静、淡泊、求知、尚美的人生态度却愈发显得珍贵。此次展览正是希望唤起人们对书斋文化的关注,激发人们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共同走进这场书斋文化艺术盛宴,感受千年文化的力量,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从“书斋”到“心斋”的文化传奇。